更新時間:2017/01/20
重現橋頭事件 陳菊、施明德上街遊行
今天(22日)是台灣戒嚴以來,第1次政治示威行動「橋頭事件」的36周年紀念日,高雄市政府與八卦寮文教基金會聚集36年前「橋頭事件」的參與者重回事件發生地,拉著「立即釋放余登發父子」、「堅決反對政治破害」的白布條,模仿當年遊行,一路從余登發故居走到橋頭鳳橋宮。
風傳媒報導,當年參與橋頭事件的人士,包括高雄市長陳菊、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姚嘉文,以及周平德、陳鼓應等,皆受邀參與。
陳菊表示,36年前的黨外人士,就算充滿恐懼,仍努力使台灣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台灣才有今天逐漸成熟的政黨政治。她說,36年前,「不知明天,充滿恐懼,但是基於正義,當時黨外努力的目標是自由民主」;36年後,「包括民進黨成立,台灣自由民主打破萬年國會,解除戒嚴令,打破黨禁、報禁。」
擔任當年遊行總指揮的施明德也表示,「自由都是奮鬥者的戰利品,不是掌權者的恩賜物」,提醒台灣民眾不要忘記前人的奮鬥,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資產。
主辦單位原本要找義警穿著制服來客串警察,模仿當年警察阻止遊行,但高雄市岡山警分局長陳德源得知這個橋段後,要求承辦人員取消這場演出,以免在鏡頭上造成一般民眾的誤解,而承辦人員後來也請民眾吹哨扮演警察。
1978年,余登發父子遭情治單位指稱涉及「匪諜吳泰安事件」,隨即被羅織「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等罪名遭到逮捕,進而引發當時社會與黨外人士不滿,上街抗議,爆發「橋頭事件」。
風傳媒報導,當年參與橋頭事件的人士,包括高雄市長陳菊、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姚嘉文,以及周平德、陳鼓應等,皆受邀參與。
陳菊表示,36年前的黨外人士,就算充滿恐懼,仍努力使台灣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台灣才有今天逐漸成熟的政黨政治。她說,36年前,「不知明天,充滿恐懼,但是基於正義,當時黨外努力的目標是自由民主」;36年後,「包括民進黨成立,台灣自由民主打破萬年國會,解除戒嚴令,打破黨禁、報禁。」
擔任當年遊行總指揮的施明德也表示,「自由都是奮鬥者的戰利品,不是掌權者的恩賜物」,提醒台灣民眾不要忘記前人的奮鬥,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資產。
主辦單位原本要找義警穿著制服來客串警察,模仿當年警察阻止遊行,但高雄市岡山警分局長陳德源得知這個橋段後,要求承辦人員取消這場演出,以免在鏡頭上造成一般民眾的誤解,而承辦人員後來也請民眾吹哨扮演警察。
1978年,余登發父子遭情治單位指稱涉及「匪諜吳泰安事件」,隨即被羅織「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等罪名遭到逮捕,進而引發當時社會與黨外人士不滿,上街抗議,爆發「橋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