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專題報導

「橋頭事件」36周年 傳承台灣人權價值香火

左起范巽綠、張富忠、陳婉真、周平德、姚嘉文、陳鼓應、施明德、陳菊、陳翠蓮、為紀念「橋頭事件」36周年,並加強人權教育與傳承,高雄市政府與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今(22)日舉辦「走在歷史前方:橋頭事件36週年」系列活動,市長陳菊期盼透過橋頭事件鼓勵年輕世代效法民主前輩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勇於承擔人權與民主得開拓志業,並進一步傳承台灣人權價值香火。
今日為「橋頭事件」36周年,高雄市政府與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舉辦「站在歷史前方:橋頭事件36週年」系列活動,包括陳菊、前高雄縣長余政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姚嘉文、前國代周平德、陳婉真、范巽綠、張富忠等美麗島世代連同陳鼓應教授、學者陳翠蓮等會聚一堂,上午在橋頭區橋南路前高雄縣長余登發故居彷照36年前「橋頭事件」過程,由余登發故居遊行到200公尺外的橋頭鳳橋宮,重現當年遊行景象。下午則在高雄市新總圖書館舉辦「站在歷史前方:橋頭事件36週年回顧與前瞻」座談會。
陳菊表示,36年漫長歲月,回憶當年示威運動,雖然遊行距離只有短短200公尺,然而面對執政當局的武力威脅,卻是視死如歸的一場政治示威,她說,『橋頭事件』是自1949年台灣戒巖以來得第一場政治示威活動,隨後引發美麗島事件,為台灣人權與民主提供承先啟後的示範性作用。她並指出台灣民主是幾個世代的努力,而非「天上掉下來」
余登發長孫余政憲表示,有了橋頭事件才有美麗島事件,民主不是施捨,而是決心,他指出,橋頭事件發生在1979年1月22日,當時在「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他的阿公余登發、父親余瑞言因涉嫌吳泰安匪諜案,遭執政當局冠上「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等叛亂罪名被捕,「黨外人士」到橋頭聲援,當時一開門,門外就圍著一群警察和警備總部的人員,不准遊行,後來才以「要到鳳橋宮拜拜」的宗教理由,拉起布條,遊行到200公尺外的鳳橋宮,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第一場政治示威行動。

廣告區

返回頁首